close

Munich  

     本片的改編原著書名叫做"Revenge",切合本片的主題意識,但史匹柏喜歡用「慕尼黑」當片名,顯然是有力又令人好奇多了。

  片中以色列暗殺小組的大多數成員,從原本信念堅定地執行任務,漸漸到後來分人分層次地質疑起這宗暗殺任務的必要性與正當性,「.....當我懷疑我不 再是絕對正義時,我就失去我的靈魂了。」動搖、恐懼、懷疑到沮喪,最後還透過男主角質問上級證據何在(是呀,布希,核生化武器到底在哪裏?)、鏡頭還帶過 雙子星大樓,特地浮現出「冤冤相報何時了」的本片意義,幫觀眾好心地做了個重點整理,好萊烏或說美國人的風格就是這樣簡單直接吧。

  這還是一部大眾化的好看電影啦,除了史匹柏很會說故事,也找了很多硬底子的演員,連坎城影后都願意裸露犧牲當個鏡頭不多的女殺手咧;男主角Eric Bana演活了內歛憂鬱的氣質,我看著看著,認出了他是演【特洛伊】的那位王子,另一位朋友認出了他是【綠巨人】的「浩克」(這不能怪我,我看到一半就忍 不下去了),再一位朋友則認出了他演過【黑鷹計劃】,基本上,我們這樣湊一湊,就把這位澳洲演員至今演過的美國片都講完了,也是一絕。不過Bana兄前途 應該不可限量。

  劇中最精采的應該是Bana飾演的以色列幹員(艾夫納)跟巴勒斯坦恐怖分子(阿里)激辯建國問題的那段對話吧!?史匹柏的猶太裔背景也讓這段對話受到 爭議與囑目。艾夫納斥責巴勒斯坦建國是個不可能的夢,阿里則反駁與以色列相較,巴人受到西方不平等的待遇,恐怖主義是個必要的手段,唯有如此才能喚起各國 對他們主張的重視;對應到片初開始以色列高層決定採取暗殺手段時,不也是認為雖已用飛機轟炸巴人,卻仍引不起世人及媒體注意,所以才要採取暗殺的手段,讓 巴人甚至世人了解以色列「以暴易暴」的決心?阿里還強調:"Home is everything."不管付出多少代價、等待多少年,巴人就是決心要建立自己的(國)家,不願再忍受沒有家的痛苦,艾夫納等人及家屬也堅信他們所做的 正是為了保衛以色列能站穩生存的必要付價,同樣是為了家,但這個家到底是誰的家?要付出多少世代的代價?當跟人性衝突時,又該相信那一種價值並承受痛苦? 夏隆中風、哈瑪斯又執政,中東近在眼前的和平看來又有得等了。

  前 Intel總裁葛洛夫說過,唯有偏執的人才能成功。我相信這句話相當程度上是沒錯,但過度的堅信或偏執又為這個世界帶來多少不幸?宗教的衝突、種族的衝 突、獨立建國的衝突........,民主雖然有許多弊病、盲見與沒效率,但恐怕還是能控制住最小災難的政治制度吧!


ps. 電影介紹中說,暗殺小組在八個不同國家出八次任務時,刻意用了八種不同的色調,有機會記得注意一下。

arrow
arrow

    Awe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