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禮拜在書局看到這本<國家地理>2008.8.古代伊朗-透視伊朗的波斯靈魂,
覺得跟它很有緣,
就把它買了下來。
光把波斯的特輯看完就覺得很有趣,
原來現代的伊朗人對自身的文化認同有這麼大的困擾:
「我們是伊朗人。」
-「我們不是阿拉伯人。」
--「我們不是恐怖分子!」
在他們的談話中,
他們會不自覺地流露出波斯子孫的優越感,
別把阿拉伯人拿來跟他們相提並論,
他們可是帝國之子!
真的耶,
先前都還以為伊朗、伊拉克不都一卦的?
反正不都中東人嘛?不都是信回教的?
雖然我知道兩邊教派不同,
卻不知有很大差異。
古波斯帝國的文明成就是很高的,
因此連亞歷山大征服波斯後,
不僅娶了波斯女子,
還採用了波斯文明施行「波斯化」;
而波斯帝國兼容並蓄,是對帝國成員較仁慈寬厚的古文明之一,
是世界上第一個對宗教和文明都加以包容的帝國。
它甚至制訂了第一部人權憲章法令(比英國<大憲章>早了2000年),
禁止任何形式的奴役與壓迫,
也賦予屬國自行決定是否接受波斯統治的權利。
也因此,
當電影<300 壯士:斯巴達的逆襲>播出後,
全球各地的伊朗人莫不氣得半死。
波斯帝國曾經興盛、衰亡了好幾次,
侵略者包括土耳其人、成吉思汗和蒙古人,
最終還是被阿拉伯部落徹底消滅了,
原本的袄教(金庸裏的拜火/明教吧)也被改成了回教信仰;
現在的伊朗則是神權統治的立憲政體,
不少人想要恢復古波斯的舊光榮與文明認同,
但掌權的伊斯蘭教徒仍想盡辦法要讓你信阿拉得永生,
這種對文明的認同無疑讓人矛盾而困惑;
但這些伊斯蘭政治人物們骨子裏仍不會忘記是自己是波斯帝國的子孫吧?
不然也不會汲汲要發展核武了!?
沒有核武你就永遠沒法坐上強權的談判桌。
在翻看文章的時候,
不經覺地,
我心裏漫漫浮現出電影「茉莉人生」的圖像,
並跟文章內容逐一印證:
這部電影入圍了金球獎與奧斯卡的動畫片提名(得主是<料理鼠王>),
也得到了坎城影展的評審團大獎。
這是由現居巴黎的伊朗籍漫畫家莎塔碧的自傳漫畫《我在伊朗長大》改編,
從一個伊朗小女孩的奇趣幻想,
觀察大人世界的現實與社會所經歷的巨大變動,
也帶出現代伊朗的政治變遷與西方錯綜複雜的利害關係,
以及身為伊朗女性在經歷西潮解放與革命後保守派神權統治下,
對女性自覺與思想箝制的不耐與描繪。
由於是漫畫改編,
所以這是動畫電影是用黑白畫風與簡單線條來呈現,
坦白說,
在前十分鐘真的蠻想走人,
因為中文字幕在銀幕上是反白顯示,
會看不清到底講了些什麼,
色調又黑黑的不很吸引人;
但我不想放棄坐到很前排後,
就看清了字而慢慢進入它的世界,
接著就會被小女孩看世界的幽默古怪想法而吸引,
再來就會覺得,
簡單黑白的畫風也很好呀,
誰說一定要畫得像好來塢的動畫片才好看?
雖然主題似乎有些嚴肅,但全片藉由描繪小女孩的成長過程娓娓帶出,
不是那麼地沉重,
帶點幽默、帶點無奈、又帶點嘲諷,以及老奶奶看透世情的溫暖,
看完後感到飽飽的滿足,
這部片會獲得那麼多肯定果然是其來有自。
但回來查為何英文要這樣命名(Persepolis)時,
卻幾乎找不到相關資料,
連字典都不一定查得到這個字,
百思不得其解。
但是,
在翻看文章時,
有幾張照片是很有名的帝國都城遺跡「珀瑟波利」,
一開始也沒感覺,
但後來,
珀瑟波利、珀瑟波利、珀瑟波利,
這四個字就突然從字裏行間跳了出來,
該不會就是(Persepolis)吧?
果然,真的就是。
在Google 上確認後,
真是令我相當開心。
沒想到這兩種文本會這樣一前一後讓我把他們連在一起,
就好像葡萄酒跟法國美食的完美merriage(我大概是中<神之雨下>的毒太深了),
如果學生時代的地理課都這麼有趣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