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氣質的閔惠芬奶奶)
「我有一場北市國「二胡巨星音樂會」的票,妳有興趣嗎?」
「國樂喔?我怕我會睡著耶?你還是先找別人看看好了。」
「..................。」
就這樣,
問了好些平常也喜歡看表演的人,大約都是類似的答案,
還好最後在線上找到了忙到不能再忙的貴婦蒂,老佛爺有空欣然同意,
才不致於浪費這張得來不易的票,
自已去看我也是很ok,平常看電影看演出都一個人行動慣了也沒什麼,
但聽說這場票都搶光光了,還好沒有造成我的罪孽。
我是沒有聽過國樂,
雖然先前什麼音樂都聽(基本上我是不論什麼電影什麼書報什麼運動什麼演出什麼八卦什麼電動什麼事情都有興趣的無差別流雜食性好奇寶寶),
但仔細想想,好像就差了這一項,
雖然有想到「梁祝」這一樣,但它是小提琴協奏曲耶,沾不上邊;
「海角七號」「茂伯」拉的二胡應該也不算吧!?
不免多少也會有點擔心萬一睡著的不安,
但沒試過我是不相信會沒有慧根的,也還好我有去聽了。
今天(97/11/1)的曲目是這樣的:
指揮/邵恩
二胡/閔惠芬、蕭白鏞、宋飛
臺北市立國樂團
劉天華:《月夜》(二胡/蕭白鏞)
朱昌耀改編:《揚州小調》(二胡/蕭白鏞)
關迺忠:第二二胡協奏曲《追夢京華》(二胡/宋飛)
華彥鈞作曲 / 彭修文改編:《二泉映月》(合奏)
劉文金:《長城隨想》(二胡/閔惠芬)
音樂會簡介:
一根琴桿,二條弦,究竟如何展現三種風情?
「大師系列4:二胡巨星音樂會」邀請了三位二胡巨星,二胡在他們手上,就像是畫家的彩筆,揮灑出奔放豪邁的紅,沈穩內斂的藍,雋雅秀緻的綠。
生於江蘇宜興的閔惠芬,風格豪放,情感神韻合一;1987年,她戰勝病魔,重返舞臺,成功詮釋了技巧高超、氣勢磅礡的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
市國還真是「惜字如金」呢!
文案都捨不得多寫幾個字,真是很簡的簡介,
像我們這種偶爾想親近一下傳統戲曲千金的粗魯人,
一下子就被拒於千里之外了.......。
坐在第六排的位置,台上的演奏家的舉動跟表情完全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感覺好新鮮。
樂曲一開始是較輕柔的曲調,
簡直不太相信是現場演奏,感覺好像是聽CD放出來的音樂喔!!
如果是西樂就應該不是這種感覺吧?應會比較臨場、震撼,
國樂就會有比較舒緩的感覺,我不知道啦,隨便亂猜。
第一位出來演奏的是「宋飛」,
似乎是第二代的二胡頂尖演奏家,
技巧很不錯,不過她的演奏全身動作比較大,加上頭髮也是甩呀甩的,
看了真是有點頭暈。
再加上,我才剛寫完可歌可泣的「平溪五分山biking」,就趕來看演出,
全身還是在回憶當天騎車的「熱血」狀態,
一時間還是無法沉澱呢,反差過大,
心思還處在很容易恍神的狀態。
不過看到二胡祇有二根弦竟被彈得如此出神入化,著實有些感動,
誰說小提琴或西樂才是正統音樂呢?
誰的文化強勢,誰就能以正統自居,大家也就被下意識要以主流為一切的審美與學習標準吧?
還有,二胡不像小提琴的左手還有把位,
就看左手就這樣上下迅速移動、抽動,那是怎麼抓到那個音準的呢?我不懂。
第二位演奏的是「蕭白鏞」,也是位大師級人物。
一坐下來就有股「氣如山」的架勢,
雖然不太會分辨,但感覺是比較偏傳統的曲風,獨奏的比例也比較高些,
我很喜歡這種調調,「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二胡的弦音仿佛要把人拉進那淒慕哀涼的世界裏,
結束後果然獲得全場如雷的掌聲。
最後,就是壓軸的閔惠芬閔奶奶的表演了。
曲目是「長城隨想」協奏曲,
既然是「長城」,所以樂團伴奏的氣勢果然是很磅礡,
閔奶奶不管是狂風暴雨般的快板、或是低沉鳴咽的慢板,
都表演得很精彩,
而且她跟蕭白鏞都不用看譜就能從頭到尾完美演奏完畢,
簡直是曲子就活在心裏了;
回來查了一下,
原來閔奶奶還曾動過六次大手術,進行十五次的化療,
九死一生後又重返樂壇,
而且不管病好、病重,她掛心的永遠是她的演出與傳承,
不顧生命也要把握每一場演出機會,
能親聆大師用盡一生心血的演出真是得來不易的好福氣。
回來翻翻國樂團的樂季手冊,
原來還有這麼多場物美價廉、物超所值的精彩演出,
嗯,聽聽傳統藝術還真的是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