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又是一部累積了太高期望值的電影。

不是說這部電影不好,祇是我總是容易被相關資訊、口語堆疊出很高的期待,
但喜悅總不如看到一部旁人不注意電影時那般的充滿驚喜,
或許我比較適合空谷幽蘭的美感吧!


這部電影編劇好、攝影好、演員好、導演也好,音樂也配得很不錯。
將這部小說改編成電影有相當的難度,
因為在小說裏是隨著題目由簡而難而穿挿錯敘主角的街頭人生,
但電影不能這樣演,必須從小演到大,否則應該沒人會看得懂,
由此可見編劇的功力;

演員也好,
小演員們演得渾然天成,因為就是演他們真實貧民窟裏的人生,
小臉大眼加上深刻的印度輪廓,更是令人憐愛至極。
成長後的主角是個印度小帥哥,但仍顯得相當不錯,
這方面應該導演的功力是很重要,
君不見「臥虎藏龍」裏阿呆又丁丁的張震(來追我呀來追我呀),
在候導的片裏突然變得會演戲了!?

導演也好,
我是沒看過「猜火車」,但「28天毀滅倒數」我是很愛,
在這部片裏的攝影運鏡剪接穿挿倒敘,是也沒話說。


但,
為什麼我達不到那個滿足點?


想來想去,
應該是太容易預測了,
離片尾還一大段就感覺是happy ending了;
當最後一道題目出現時,
我就知道主角要打給誰了;
主角哥哥的轉折也顯得太過向善而薄弱、
王子公王就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應該是削弱我頂級評價的原因,
但每個人看電影要的感覺不同,
你們自己開心就好了。


片尾那段歌舞饒有意思,
突然出現時有點莫明其妙,
只在想,難道是為了迎合印度市場「無片不舞」的消費習慣,
不得不來段歌舞場子嗎?

看了聞天祥的評論,
這才懂了:

沒有它,對劇情本身並無影響;但有了它,
卻變成一種對印度(寶萊塢)電影工業「無歌不成片」傳統的諧仿與後設。
它的不真實,反而有種後現代的拼貼趣味,卻也自我顛覆,承認了最後的happy ending確實只是一種「夢幻」。
問題是我們要看到哪裡為止:
是皆大歡喜前的造化弄人;還是有情人終成眷屬?
而我則對最後一刻這個某些人眼中「狗尾續貂」的歌舞感到耐人尋味。


確實,
一個英國導演沒有必要在自己電影結尾加上這個續貂,
這樣的拚貼確實耐人尋味~~。



還有一個感覺:
看完片後,突然覺得如果有機會,應該也不會想去印度玩吧?

這樣的感覺是不應該,
但卻會突然跑上來?
也難怪這部片在印度國內也引起相當大的負面反感!?

不過,閱讀過相當印度資訊的我,
理性上是能理解印度近些年來經濟崛起,
造成大量新興中產階級的興起,
他們的城市也會愈來愈進步吧?不致於只有本片中較不堪的那個印度。(This is INDIA.)


這次奧斯卡及各大影展得了那麼多獎項,
套句片中的話:” This is America."
西方社會在全球化剝削、消費及反省後,
補償給了你這些獎項,
是這樣嗎?




又再期待另一部「為愛朗讀」了.......。

 

 

 

 

arrow
arrow

    Awei@pix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